2020年初,新冠肺炎疫情爆发,国家卫健委及时发布1号公告,将新冠肺炎纳入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》乙类传染病,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、控制措施。至此,“传染病防治法”规定的传染病已增至40种,具体明细如下:
甲类(2种) |
鼠疫、霍乱。 |
乙类(25+1种) |
染性非典型肺炎、艾滋病、病毒性肝炎、脊髓灰质炎、人感染高致病性 禽流感、麻疹、流行性出血热、狂犬病、流行性乙型脑炎、登革热、炭 疽、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、肺结核、伤寒和副伤寒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、百日咳、白喉、新生儿破伤风、猩红热、布鲁氏菌病、淋病、梅毒、钩端螺旋体病、血吸虫病、疟疾。(新冠肺炎-2020) |
丙类(12种) |
流行性感冒、流行性腮腺炎、风疹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、麻风病、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、黑热病、包虫病、丝虫病,除霍乱、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、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。 |
1、 传染病怎样进行预防
预防医学中将疾病预防分为三级,其中一级为病因预防,即在疾病因子未进入环境前进行预防;二级预防即“三早”,即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。对于传染病而言,则需做到“早报告及患者早隔离”;三级预防即采取措施治疗,防止病情恶化,预防并发症及伤残。
由于新增传染病如“传染性非典型肺炎”、“新冠肺炎”等均无疫苗及特效药物使用,所以早期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具有更加积极的作用。 在认识病毒、通风消毒的基础上,还要注意合理膳食、适量运动,戒烟戒酒,心里平衡,以健康的体魄应对未知疾病的风险。
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(2016)
2、传染病早期筛查及防控
核酸检测方法、免疫学方法及影像学诊断等方法常被用于传染病的检测中,其中核酸检测技术又主要分为“实时荧光PCR法”和“恒温扩增荧光检测法”。在传染病发生初期,由于病毒含量较少,相关症状未能显现或不够明显(包括无症状感染者),免疫学方法、CT成像方法等无法进行较好的使用。核酸检测方法由于其直接检测核酸分子、灵敏度高等特性,在早期病人的发现及隔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。相比于其它方法,核酸检测方法还具有如下优势:
开发周期较短:基于核酸序列检测方法的开发较为成熟,试剂盒短期内即可通过应急审批投入使用。
患者漏检率低:试剂盒的灵敏度通常可达200copies/ml,结合内标质控及适宜的样本采集技术可有效的减少患者的漏检率。
3、传染病的诊断及防治
以新冠肺炎(2019-ncov)防治为例,核酸检测方法已经成为新冠肺炎检测及确诊的“金标准”,其过程一般包括UNG酶孵育、反转录、核酸扩增及荧光检测等步骤。截止至2020年5月22日,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已完成37个新冠检测试剂盒,6个仪器设备的审评工作,有些未完成审评的机器也正通过体外诊断产品指令认证、标准实验室验证、获证试剂盒验证等多种方式参与到新冠病毒的检测中。
核酸检测技术覆盖了传染病发病初期、中期、症状明显时以及治愈后复查的全过程,在病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,开展大规模的核酸检测可有效降低新冠肺炎的发病率(新增)及患病率(累计),同时也有助于病死率和死亡率的控制,核酸检测为疫情防控、疾病诊断及愈后恢复提供了理论支持及实践指导。
美国CDC新冠病毒实时荧光PCR检测程序示例